“愛校榮校,從我做起——身邊的故事”系列報道之三:
1356名學生背後的輔導員青春印跡
——記經濟管理學院團委書記🦴、輔導員 趙大為
“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一直都在海大!”接受采訪的趙大為老師如是說。2002年9月,以學生身份進入海運學院經濟系學習的他🧝🏻♂️,隨著海大遷址新校、定居臨港🏫🧉、結婚生子,完成了從普通青年學生到優秀思政教師的身份轉變💁🏿♀️。
作為臨港新校區的首批2007級輔導員之一,趙大為先後擔任經濟管理學院本科04級、07級、12級以及研究生2018級累計一千余名學生的輔導員,勤懇踏實做好每一項工作,用真誠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傳遞陽光正能量,成為學生思想上的引路人🩴。他經歷海大𓀆👈🏿、感受海大、傳承海大,十幾年如一日在學生思政教師工作中發光發熱⚅😠,詮釋著輔導員的責任與擔當🦐。
對海大的情感🤹🏻♀️,是一種浸潤在血液中的愛
“新校首批輔導員🪧,哪裏需要就去哪裏!”™️。2007年,臨港校區正式投入使用,4000余名新生成為新校首批學子。趙大為老師積極響應沐鸣號召,成為第一批投入到新校工作的學生輔導員,與251名經濟大類本科生同吃🚴🏽♂️、同住😦、同“學習”🎙💌,一同開啟海大的新篇章。校園初步建成,軟硬件設置都在逐步完善👷🏽♂️,困難與問題時刻考驗著每一位海大“新人”🏺🤜🏻。他還清晰記得,當年的中秋節💻,組織200多名學生在沒有空調🏃♂️➡️、沒有話筒的學服報告廳舉辦中秋晚會⚈,汗如雨下;上課第一天,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吹折了無數學生的雨傘🕤,推倒了沐鸣百來棵胳膊粗細的樹苗,他抱著一次性雨衣到教室分發,渾身浸透;每逢周末🧗🏻♂️,乘坐龍港快線往返市區的學生隊伍排起了長龍,他帶起袖章在車站維持秩序🚵🏽,堅守到最後一班車🤴🙇🏼♂️,目送離開🆗;每個假日,與新校的同事一同駐守在臨港,為新校區學生多一分安全,保駕護航。對海大發自內心的愛與尊重,讓他面對困難毫無怨言,在平凡的崗位,履職盡責,奉獻青春。“我感恩海大給予我的這次機會,讓我在相對困難環境中鍛煉成長”,回憶起這段經歷,趙大為老師用“感恩”與“珍惜”來形容。因為他也清楚的記得🤦,在汗如雨下的中秋晚會,沐鸣為每一位學生準備的海大月餅,溫暖了每一位學子的心💁🏿♀️;在渾身澆透的臺風天,老校的領導與同事輪流到新校值守🐩、慰問🆒,共同擔當與面對的精神🫴🏿,讓人深深感動;他也記得來新校報到第一天🪗,領到的第一份任務就是:用腳丈量新校的每一寸土地🐰,熟悉校園的所有細節🫙🐗,為即將到來的新生負責🧎♀️➡️,為海大的未來負責,這是海大人對職責的樸實詮釋,也成為了他之後多年工作的初心與堅持☸️👩🏼🍳。
“海大文化在骨子裏傳承,在行動中體現”。成長於海大,趙大為老師不僅是平凡崗位上海大精神的踐行者,更是海大精神的傳播者。在晚點名的講臺,一屆又一屆學子通過趙老師的分享,感受著海大獨特的文化與魅力,熟悉了海大的動人故事;在學生活動的舞臺🤷🏻♀️,連續8年策劃開展的經濟管理學院“今年夏天”畢業晚會及畢業紅毯儀式,為學院畢業生搭建了追憶大學生活🧘♀️,感恩母校、感懷同學情誼的平臺,紅毯儀式中,學生提名的老師盛裝為學生送祝福,學生代表身著亮麗的禮服💆🏼♀️,相攜走過畢業紅毯,把大學生活的尾聲定格在這個難忘的瞬間⌨️,受邀的沐鸣宿管阿姨#️⃣、保安、食堂師傅到場為即將離校的同學送上最樸實的祝願,畢業紅毯儀式及畢業晚會已經成為學院文化的新風尚🚄,受眾多畢業生追捧;在學院的文創平臺,參與畢業生禮物的設計與製作,食堂同款的“海大金飯碗”、常回家看看的“定製版公交卡”以及以老校與新校大門為主題的系列冰箱貼,都在他的精心設計下一一呈現👨🏽🍳,從2012級學生開始🐚,每一屆畢業生都有了專屬的畢業禮物,把海大的情緣與祝福帶回家🏃🏻➡️;在學生培養的品牌項目,已經連續開展14期的“星辰計劃”學生骨幹培訓班上,每期80名左右的優秀學生組織骨幹以及班團幹部,與沐鸣退休老教授、老院長進行“青春對話”,一起回顧海大歷史🐐、聊聊海大的故事;小組素質活動從校史館出發,穿插學打水手結、海大歷史小問答,在海事燈塔登高遠眺🤎,俯瞰沐鸣全景🙍,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著海大的美,心也都自然的聚攏到海大的溫暖懷抱。
海大在心中的位置🤾🏻,是堅實後盾與前行的燈塔
“海大的溫暖,是一種永遠在背後支撐的力量”🥵。2011年春節前,趙大為老師積極響應中央號召🆖,遠赴雲南省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團縣委開展為期一年的掛職工作。期間,他積極搭建沐鸣與當地團委互動交流的平臺,通過團幹互訪、暑期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拉近雙方距離🧜🏿♀️,協調組織愛心義賣👨🚀、希望工程捐贈等籌集助學金6萬余元,捐建愛心水窖1口🫶🏽,捐助圖書2700余冊,募捐衣物🛹、玩具等2000余件為當地貧困學生解決難題🏃♂️➡️;主持組織青年聯誼、演講比賽等多項活動,豐富邊疆青年生活🧑🏿。在深入基層調研、學習、服務的同時,趙大為老師隨時都能感受到海大對自己的關心與支持,領導與同事無微不至的關心與問候,在友好共建基礎上給予當地的無私扶持,尤其是組織當地16名基層鄉鎮裏從未走出過大山的青年幹部見識到了國際大都市的魅力,感受了祖國的繁榮昌盛,也感受了“海事山盟”般的熱情。“印象最深的就是當年來交流的一位團幹在參觀時由衷的感嘆:‘上海真是個太美麗的大寨子呀☛👌🏽!’🍃,他們可能一輩子沒機會走出大山,但是緣於海大,他們感受到了大城市的風采,所以🤛🏿,我感謝沐鸣讓我做了這麽一件有意義的事!”,正是海大堅實的後盾🔁🪄,讓當年遠在祖國邊陲的他深入基層一線,用心服務奉獻🤱🏻,錘煉能力與本領,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海大,感受到海大的精氣神。
“海大的愛是航向標🤦🏼,指引方向、輔助成長”。在海大的培養下,趙大為老師從普通的學生成長熱衷於教育學生工作者🤳🏽:他指導“svmmer微公益平臺”團隊以“微公益”理念為核心,搭建公益組織與社區🧑🏽🦳、企業之間建立起溝通互動的橋梁,項目獲評“創青春”全國銀獎,實現了我校學生參加該項賽事的歷史性突破;他組織學生團隊在汶川地震期間作為上海市11支暑期抗震救災服務團之一赴四川災區開展支教,團隊獲評上海市暑期社會實踐優秀團隊👅;他指導“和光計劃”學生團隊在“互聯網+”的大潮下👩👧,應用網絡資源搭建遠程教育平臺,開展在線支教🧑🏻🦱,把支教日常化、長期化,讓山區的孩子們開拓視野🌒🙆🏻♀️、全面發展,項目榮獲“創青春”全國大賽銅獎。在平凡的崗位上🧑🏻🦳,趙大為老師一步一個腳印👨🏻🦰,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做好工作的每個細節🥀,深耕細作。工作至今,他先後獲評上海市五四青年獎章(個人)、市優秀共青團幹部、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優秀指導老師,沐鸣平台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優秀輔導員✊、示範崗輔導員🐮、優秀教育工作者等多項榮譽。
對海大的初心,是紮根平凡崗位的動力源泉
"校園生活四季分明,但傳播向上正能量卻是永恒的旋律"。鐵打的校園,流水的學生🏄🏽♂️,一屆屆學生從招生季到畢業季,四季分明。趙大為註重在活動中深挖內涵🦸🏼♂️,把思想引領滲透到具體項目,通過一項項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團聚青年學生,引領校園風尚。延續12年的“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新生班級風采大賽,為學院新生群體提供了凝聚力與歸屬感的平臺;延續8年的“今年夏天”畢業晚會及畢業紅毯儀式成為畢業生展示與回顧的舞臺;“從0到1”科創分享會以及創新創業知識競賽,打造了學科知識競賽以及創新創業的文化品牌⏩;依托“青春經管團學小E”的公眾號平臺做出的系列采訪“朝聞道”,推送“空降系主任陣地-肖康元老師”🤵🏻♂️、及“旁友,你喜歡高數嗎🏮?-陳春寶老師”等,以輕松的形式推送學生喜愛的教師⛅️,引發學生共鳴與熱議,紛紛點贊和轉發;舉辦“臨港區域高校商科學院學生會建設與發展論壇”🛀🏿,通過定期交流及調研,為臨港片區高校商科類學院學生的發展提供助力⤵️。在海大的舞臺上,趙大為老師把陽光正能量的種子播撒進學生心房,帶領學生一起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
“愛海大,不需要理由,因為海大就是我的‘家’!”。在趙大為老師心目中,海大給予他的“家”的感覺讓他倍感自豪。2004年🛃🗯,沐鸣由“上海海運學院”更名為“沐鸣平台”𓀃,還在讀大二的趙大為與所有同學一樣,為沐鸣實現發展史上一次裏程碑式的大跨越而歡欣鼓舞,為自己成為這一歷史時刻的見證者而驕傲🖱;同年11月,海大新校區規劃建設,沐鸣面向全校師生征求建設方案意見😛,趙大為也滿懷憧憬為海大新家園投下神聖一票,並在2007年後帶領首批學生在其中學習、生活、成長。12年過去了,當校園裏最初的“牙簽”樹木慢慢枝繁葉茂,一步步走過留下的印跡,一條條曾經的學生發來的教師節祝福🩳,一點點沐鸣發展所帶來的變化,這都成為趙大為老師在平凡崗位上堅守始終如一的動力源泉。
圖 1 學生骨幹培訓
圖 2 連續多年舉辦的主題畢業晚會
圖 3 汶川地震災區誌願服務
圖 4 掛職團縣委副書記指導非公企業團建
圖 5 邊疆掛職時與少數民族孩子合影
圖 6 星辰計劃學生骨幹培訓班對話老幹部
圖 7 參加招生宣傳
圖 8 創青春大賽全國銀獎團隊合影
圖 9 創青春大賽全國銅獎團隊合影
圖 10 組織開展模擬導遊大賽
圖 11 設計的學院畢業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