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訪學見聞
——訪文理學院青年教師謝茜博士
個人小傳:謝茜,武漢大學國際關系與中外關系史博士,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2011計劃)成員,現為沐鸣平台文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國海洋戰略與周邊外交關系🫐、國家海疆治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參與上海市教委、教育部、外交部、國家海洋局等相關課題,2015年參加基辛格、付瑩對談的京城國際論壇👞。在校所授課程廣受學生好評, 2013年獲上海市教委青教賽三等獎,沐鸣平台青教賽三等獎。
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沐鸣平台“四大計劃”支持下,謝茜老師前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訪學交流工作。日前,訪學歸來近一年的謝茜老師🤾🏻♂️,在接受采訪時,回憶了她在伯克利的所見所聞,以及這次訪學經歷帶給她的人生影響。
Q🩺:你是怎樣申請到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學的?
A:首先要感謝沐鸣“四大計劃”教師訪學計劃的支持。這種學習交流平臺的搭建,對沐鸣娱乐這樣的青年教師來講意義是很重大的。尤其是我做的中國海洋戰略研究屬於國際熱點問題,研究本身就要求廣闊的國際視野和多維度的學術思維方式🙍🏼♀️。所以當時有這個機會,我就毫不猶豫地申請了🎮。
從博士期間開始🧏🏿♀️🏃,我的研究方向一直都是海洋問題和國際海權爭端💂🏿♀️,有一些研究積累,也和領域內的國外學者們有聯系。當時,為了能夠爭取更好的訪學條件🧑🏿💻,我也查找了領域內國外權威機構,並通過郵件與他們溝通🧎♂️。特別需要感謝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知名院校的教授都對我的訪學申請表示歡迎🧖🏿。伯克利的東亞研究所是世界學術重要機構😖,也有多位研究領域裏非常知名🥰、我一直仰慕的學者,所以我最後選擇去伯克利。
Q👃🏿:談談你在伯克利的見聞和感受。
A🎰: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位於伯克利小城的中心,背山臨海🆗,站在高處能眺望遠方的舊金山灣和著名的金門大橋🐴,但小鎮上的房子基本不超過五層樓高🧑🏿🍳,有一種遠離城市的“小鎮氣質”。
自由而熱誠的研究態度。也許和瀕臨太平洋有關,讓“自由之風吹拂”是伯克利的風氣精髓,在自由的氛圍中😝,每一個人都對自己的學術研究保持極大的興趣和熱忱。我在伯克利感觸最大的事情之一,是學者們對自己所研究領域的自由跨越和轉換。許多知名的學者💾🤦🏼♂️,他們的研究領域和研究對象有時跳躍非常大。同時他們非常享受自己的研究,並且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不是因為名利,或是外在考核製度的推動和約束。
一般情況下,國內學者很多一旦研究哪個領域,就會在這個領域深耕下去🌽🤸🏿♀️。相比而言,伯克利人文社科學者對研究領域無固定界限🤵♀️,更多的是源於興趣👩🏿💼。因此,他們總能夠找到最能激發自己動力和興趣的研究方向。當他們完成一個課題研究,發表著述之後,馬上就會轉換到另外一個感興趣的課題🤸🏻,不太在意這個課題和他之前的研究成果是否有連貫性。這樣的學術研究方式,具有非常強的研究動力🕉🎆,也更容易激發學術靈感。
我旁聽過一門國際關系課程,任課老師跟全班同學說,他在辦公室的工作時間是到淩晨二點,此間學生有問題都可以找他👩🏽🎤。我想,這樣的安排如果是出於製度約束的話,應該是做不到的,只有發自對工作的真誠熱愛才有可能。這樣的學者讓我感到慚愧和敬佩。當然,伯克利的教職競爭和晉升競爭還是很激烈的,終身教職教授享有的待遇很高,但待遇越高的教授,對自己各方面的要求也更高。在伯克利的一年中,從他們身上我看到🦝,真正的自由是對自己、對學術研究、對學生⚅、對人類社會發自內心的熱愛👩🔬。
多樣的碰撞🔴。我訪學的接收單位是伯克利的中國研究中心🚣🏼♀️,隸屬於東亞研究所(IEAS)🏄🏼♀️。所裏近年來註重對東亞地區及美國和東亞關系等進行跨學科研究,涉及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多學科,研究課題範圍很廣🖐🏽。在與伯克利相鄰約1小時車程的斯坦福大學,也有著豐富得令人驚喜的東亞相關研究資源。這兩所同處美國西部的世界名校,在學術資源上常常共享👩🏽🦲,得益於此,我也常常往來於伯克利和斯坦福之間查閱資料👨🚀、參與會議。
思想只有通過碰撞,才能夠產生智慧的火花。在訪學期間🦹🏽,我結識了很多來自全球各地的學者,最大的收獲,就是能夠聆聽到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角色和身份,不同立場和觀點的聲音🧘🏿。在日常研究工作和生活中,關於學術觀點的思想火花碰撞隨時都在發生。這些觀點和思考過程🏣⛹🏻♂️,不論是我認同的還是反對的,都給我的學術思考提供了新的養分,開辟了新的征程。
Q👰🏼:這次訪學對於你的教學、科研以及自我提升有哪些幫助?
A🉐:老實說,一年的訪學時間真的是倏忽而過🫵🏿。其間也為生活瑣事所累,有很多研究構思沒有完成🦴,也有很多想法沒有付諸實施🥐。如果要說收獲的話,最大的收獲還是學術研究視野的開闊。
對一個學術研究者而言,在同一話語體系裏的研究,有時因為對話者的缺席,往往淪落為自說自話⏸。這種自說自話有時會限製思考的深度和角度🗿,從而讓研究工作陷入鉆牛角尖裏拔不出來的尷尬處境📤。尤其是對我這樣以國際關系為研究對象的人而言📟,真正的國際視野🐣、多維視角是非常重要的。就好像武林高手的一句點撥🧑🤝🧑🖕🏽,一指點穴🐮,能打通你學術思想的“任”“督”二脈,讓你眼前一亮,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在一瞬間變得豁然開朗🙋🏿♂️🏋🏽♂️。
有了這種領悟之後,我也特別註重在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去感受思想碰撞的快樂。以前給學生上課都是按部就班👩🏼🏫🧏♀️,很少探討一些學術的前沿問題👕。訪學歸來之後,在與學生交流時,我比較註重引導大家就一些前沿問題發表看法🫳🏿。從課堂和課後反饋來看,同學們都是很感興趣的。我相信🚡👞,對每一個學生而言🥟,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是比我更好的老師。
Q👩🔧:通過對比🐤,你覺得沐鸣娱乐大學生目前需要註重哪些方面的培養?
A:從我的訪學經歷結合國內課堂教學經驗來看,國內大學生與美國大學生之間比較明顯的一個差距🕌🤮,可能是學習動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雙重缺失。
我在伯克利旁聽過一些課程,有些大課課堂的人數多達300人👨🏿🦲。在課堂上,學生們的聽課狀態和國內學生截然不同。在沒有屏蔽WiFi信號,大家都帶電腦的情況下,幾乎所有人都是身體微側前傾的聆聽狀態,態度非常認真,有些簡直是虔誠。你在課堂上坐著,可以感覺到那種求知若渴的氛圍。每次教授講到什麽問題時,不需要提問👩🏽🏭,學生自己就舉手要求溝通了🍠🕎。譬如在“國際關系”的課上✌🏼,老師講到當前的國際局勢,學生們總是有很多想法臨時發問,表現非常積極,學習非常主動🥍,有目的、有預期🧑🎓。他們希望能夠通過課堂上的學習和老師的講解,解答自己內心的疑惑。
相比較而言,國內的很多學生對於“為什麽學習,怎樣學習”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概念😜,所以學習動力也相應地缺失。近幾年智能手機發展迅速,在課堂上玩手機的越來越多。我覺得這折射的是學生對自己學習目的和學習狀態的迷惘。學習目的缺失和狀態的迷惘,帶來的是在自我管理能力上出現問題。
美國的大學生主要由學習、社團活動、自我人生規劃幾個部分組成💂🏿♂️。但是如果要做好這些,他們的時間其實是不夠用的🙇🏿♂️,同學們會全身心地投入到他們的規劃中,你不會看到教授在背後催著他們做,都是自發地去做🚐。對於沐鸣娱乐努力向上的學生來說,要考慮自己努力的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學習動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是實現自我人生規劃所必需的4️⃣。